内容来源:笔记侠(Notesman)。
责编 | 贾宁 排版 | 拾零
第 9160 篇深度好文:8886 字 | 20 分钟阅读
组织管理
笔记君说:
有这样一个人,他从田野中走来,白手起家,做的还是最传统的制造业。他不懂那么多时髦的商业术语,甚至显得有些"笨"——他坚持账目必须一分不差,坚持把利润投入研发而不是房地产,坚持不让一个员工在危机中失业。
他曾说:全中国人都知道我最笨,做几十年企业还只做一片玻璃,还做得满身大汗,忙的晕头转向,这就是没本事的象征。
就是这位"笨人",却打造出了一家让世界第一的玻璃王国——福耀集团。他的产品,装进了全球顶级豪车;他的工厂,开到了制造业的故乡德国和美国。他个人捐出百亿身家做慈善,被誉为"中国首善",同时也被对手称为"最值得尊敬的敌人"。
他,就是曹德旺。
今天,我们不想讲一个老套的励志故事。我们会用一个极其简单框架——"真、善、美",来拆解曹德旺波澜壮阔的商业人生。你会发现,那些最朴素、最原始的道理,恰恰构成了这个世界上最硬、最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看看,一个"又真又善"的人,是如何最终收获一场"美好"而伟大的事业的。
一、真实,是安身立命的基础
聊起曹德旺,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是"玻璃大王",还是"中国首善"?
要我说,这些都是结果。真正的原因,藏在一个更底层的特质里。这个特质,让所有的信任、合作和辉煌成为了可能。
这个特质,就是"真"。
曹德旺的"真",可不是一句贴在墙上的企业文化口号。它是一种彻头彻尾的"现实主义",是刻在骨子里的原则,甚至有点"轴",一种不懂得拐弯的耿直。这种"真",体现在4个层面:数据、产品、做人和原则。
1.数据的真实:信任,是最宝贵的资产
先问你个问题:你们公司的财务报表,是什么?
在很多老板眼里,财报是给税务局看的,是给投资人画的饼,是打扮给银行看的"文艺作品"。数字嘛,差不多就行了。
曹德旺早年就差点吃过大亏。他做水表玻璃厂负责人的时候,很多招待费的发票是不能报销的,必须用其他发票顶替。
后来一些人找曹德旺麻烦,就拿4万块钱招待费说事,幸亏曹德旺有保存原始票据的习惯,才不怕他们查账。从那个时刻起,他就对"数据"有了一种近乎偏执的信仰。
所以,他要求福耀的账目必须绝对真实。一分钱就是一分钱,一笔账就是一笔账。不搞两本账,不玩任何猫腻。
你说这有啥了不起的?哎,这可太了不起了。
正是因为这份执拗的"真实",福耀玻璃成了中国最早一批引进独立董事的公司,也是最早让国际资本感到"看得懂、能信任"的中国民营企业。
当别的公司还在为融资绞尽脑汁时,福耀的财报就是它最硬的"信用背书"。国际巨头愿意跟它合作,银行愿意给它贷款,因为大家知道,这公司"不骗人"。
你看,真正的聪明人,都在下"真功夫"。曹德旺的"真",是算清楚了一笔巨大的"信任资产"账。这份资产,利率最低,价值最高,是任何短期利益都换不来的。
2.产品的真实:货真价实是最稳的一条路
如果说数据真实是"对内"的修养,那产品真实就是"对外"的尊严。
曹德旺刚开始创业的时候,中国汽车的玻璃完全依赖进口,一块成本一两百的玻璃,卖给中国人就要几千块。
为什么?因为人家技术牛,你造不出来。
曹德旺不服气。他认准一个死理:汽车玻璃不就应该是沙子加化工技术吗?中国人又不笨,凭什么做不出来?
他做的,不是什么商业模式创新,而是最苦、最笨的"货真价实"。
他信奉"产品就是人品"。福耀的玻璃,从强度、透明度到耐磨度,每一个参数都必须真材实料,必须经得起考验。他做的不是产品,是"作品",是能用牙咬的"硬通货"。
正是这种对产品真实的极致追求,让福耀硬生生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把中国汽车玻璃的价格打了下来,做到了全球第一。
你看,商业模式会过时,流量红利会消失,但人类对于"好东西"的需求永远不会变。
你把所有的聪明才智都用在把产品做好上,市场最终会给你一个巨大的"溢价"。曹德旺的"真",是选择了最宽、也是最稳的一条路:用实力说话。
3.做人的真实:坦诚是一种大智慧
数据和产品的真实,归根结底,是"事"的层面。而最高级的"真",是"人"的层面:做人真实,不装。
曹德旺是个性情中人,他说话直接,不绕弯子,喜怒形于色。这种"真",在复杂的商业世界里,反而成了一种稀缺品,一种极高效率的沟通方式。
《心若菩提》里,还讲了他与法国玻璃巨头圣戈班合资办厂的故事。
在福耀与圣戈班合作的3年时间里,曹德旺对法国派来的管理人员马克和德苏都非常尊重,每个项目用中文、英文和法文三种语言向他们汇报,这些报告文件摞起来有50公分高,但一份都没有被对方批准。
另外,涉及新设立夹层玻璃厂、让对方卖一套软件给福耀万达工厂这些事都被对方卡着不办。
于是曹德旺跟圣戈班的大老板爱申华提出辞去合资公司董事长的职务,恰好对方也想回收原本的投资,只是因为公司连续几年都在亏损而没好意思说出口。
这时候曹德旺说:"如果您同意保留原投资继续做大股东,授权我不经您同意可以决定经营事项。我保证负责用3年时间,以分红方式把您原来的投资逐步还给您的公司,您还是永远的大股东。"
但是对方说,因为圣戈班是上市公司,所以不能这样做。
曹德旺冷静了10分钟,开诚布公地说:"既然这样,那我愿意把您入股福耀和万达工厂的资本金100%退回给您,不需要您承担3年亏损责任,当然我也不会付给您任何利息。但是我有个条件是,您必须保证5年之内,不以任何形式进入中国投资组建和福耀、万达同类的工厂。"
曹德旺的真实和诚意,让爱申华呆住了,连忙站起来说OK,跟曹德旺握手表示很乐意用这样的条件成交。
就这样,福耀与圣戈班合资又退出这件事,圆满解决。圣戈班的大老板对曹德旺说:"曹先生,我们为曾经有您这样的合作伙伴而自豪。"
你看,曹德旺不玩虚的。他的逻辑很简单:我把我所有的底牌、所有的想法、甚至我的弱点,都真诚地给你看。我也要求你这样对我。如果咱们目标一致,就一起干;不一致,就好聚好散。
这种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双方的"猜忌成本"和"沟通成本",筛选出了真正同频的长期伙伴。
你看,商业世界最大的内耗,来自猜疑。而真实是击穿猜疑最有效的武器。坦诚,看起来是放弃了伪装带来的短期好处,却赢得了长期合作的信任红利。这是一种大智慧。
所以,曹德旺的"真",不是不懂世故,而是选择了最高级的处世之道:真诚。他把自己活成了"信任"本身,这就是他最硬的"立身之基"。
4.对原则的真实:原则,比天都要大
在山兜农场工作时,曹德旺靠自己的勤奋和聪明,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就挣到了6万块钱,这在上世纪70年代可是一笔不折不扣的巨款(笔记侠注:当时的省级领导月工资也只有200多元)。
但后来发生了一件事,让曹德旺下决心离开山兜农场。
1975年,他带几个干部子女去送树苗,结果半路传来地震谣言。队友们二话不说,收拾行李撒腿就跑。你猜曹德旺想啥?
"树苗怎么办?一株2角,二三十万株就是几万块!这是集体的钱,是乡亲们的汗!"
他愣是一个人在大雨里守了好几天,浑身湿透像落汤鸡,但树苗一株没丢。
回去之后,他拿着几万块货款交差,还主动要求处理"逃兵"。结果领导敷衍他:"没损失嘛,都是孩子,算了算了。"
曹德旺心想:"一个没有组织纪律的企业不会有发展!一个没有发展的企业,不是久留之地。"
就这样,过完年后,曹德旺向农场领导提出了辞职,放弃了这份收入丰厚的工作。
你看,曹德旺的"真实",从来不是道德表演,而是一种近乎偏执的原则理性。
他守树苗,不是逞英雄,而是算清了账:集体资产大于个人得失;
他举报队友,不是搞斗争,而是认死理:规则破了,组织必垮;
他果断辞职,不是闹情绪,而是看透了:环境烂了,高薪也是陷阱。
这种"真实",是商业世界里最稀缺的品质:对原则真实,对价值真实。
二、担当,是最大的善良
"真"让曹德旺立住了,让他成了一个值得信任的"好人"。"善"让他走远了,让他从一个"好人"变成了一个伟大的企业家。
这里有个非常关键的区分。曹德旺的"善",不是老好人式的无原则善良,更不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施舍。曹德旺的"善",是一种主动担当的精神。
这份担当,不是被动地履行责任,而是主动地将他人、伙伴、社会的命运扛在自己肩上,是把"利他"内化成最高级的智慧。
1.对员工的担当:守护,是凝聚人心的战略
很多老板把员工视为成本,恨不得尽可能压缩。但曹德旺的理念是:员工是财富,是共同创造价值的伙伴。
2008年全球出现了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停摆,汽车行业首当其冲。福耀的订单锐减,生产线被迫停滞。和所有企业一样,福耀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
当时,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在做同一件事:裁员。这是最直接、最"高效"的成本削减方式,几乎是商学院教科书里的标准答案。管理层也有人提出,是不是先裁掉一部分员工,让公司轻装上阵,先活下来再说?
曹德旺开了个会,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震惊的决定:福耀,绝不主动裁员一名工人。
不但不裁,他还做了两个决定:
第一,高管集体降薪:从他自己开始,高管团队带头降薪,级别越高,降得越多。
第二,组织员工培训:利用生产空闲期,把大家组织起来学习、培训,练内功,为市场复苏做准备。
这个决定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人心账和长远账。
裁员省下的是一时的工资,但失去的可能是企业十年培养起来的技术骨干和团队魂。
危机总会过去,市场一旦复苏,你临时去哪里找这么多熟练的、对公司有归属感的工人?
今天你抛弃了员工,明天市场好了,员工还会信任你、为你拼命吗?
你看,曹德旺主动担当起守护团队的责任,团队便回报他以无与伦比的忠诚与效率,成为福耀穿越风暴、率先复苏的最强引擎。这份担当,让企业管理从"控制成本"的博弈,升华为"凝聚人心"的共建。
2.对合作伙伴的担当:真正的强大,是让伙伴和你一起强大
创业之初,曹德旺建立的是高山玻璃厂,那是1976年,说服高山公社领导后创办的。
有一次,产能要扩大,他们征了80几亩地,要去建设新工厂。
第一个工程就是要土石方,当地的宏路镇詹镇长给他介绍了一个闽侯人,来接这个工程。翁县长也同时在场。
曹德旺问闽侯人:"你们土石方多少钱1立方?"
闽侯人说:"1块钱。"
曹德旺这个时候很惊讶,因为他事先咨询过别人,市场上的行情是3块钱1立方米左右。别人也没必要在这事上骗他呀?
正在曹德旺纠结的时候,翁县长说:"1块钱太贵了,8毛钱吧。"
曹德旺看着他们的反应,不说话。结果,闽侯人说:"行,8毛钱就8毛钱。"翁县长当场拍板:就给闽侯人做。
"那就签合同吧,曹总。"詹镇长觉得自己的面子,大了许多。
曹德旺这时候心里直犯嘀咕,总觉得哪里不对,又说不出来。他想起父亲跟他说的一句话:"便宜不要太贪,价格严重低于价值时,这里面就一定有问题。"
曹德旺为了谨慎起见,跟詹镇长说,"闽侯人是您介绍的,我跟他不熟,您可以用股份(笔记侠注:高山玻璃厂是高山镇政府与曹德旺、黄宗金、林文俊、林庆平四个人合资17.5万元建立的,高山镇此时持有高山玻璃厂50%的股份)担保他不影响我的工程进度吗?如果工程进度受了影响,您可得赔偿。"
詹镇长立马答应,在担保合同上签字了。
签完合同后,曹德旺让财务给闽侯人打了10万的预付款。闽侯人很高兴,跑到曹德旺办公室,给他塞2万块钱。
曹德旺一看,很生气,厉声喝道:"放你狗屁,我的名字就值2万块钱吗?"
闽侯人小声说,"曹总,您先用,以后再讲"。曹德旺说,你10万块钱都给我,我也不要,你这样做是在侮辱我,带上钱赶紧走。
没想到,过了两天,闽侯人又来了,给曹德旺太太买了个金手镯。曹德旺骂道:"你信不信我给你扔了,你再拿过来,我就把你的合同退掉。"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闽侯人雇人做土石方工程,价格要2.6元/立方,按照合同价格,每挖1立方,就得亏1.8元。那他为什么又愿意0.8元承包呢?
闽侯人说:"福清的规矩是,先把合同拿到手,然后通过送礼,或者做做关系,再把合同改了。"
没想到,碰到了曹德旺这样软硬不吃的人,工程只好这样拖着。
眼看还有20天就得竣工,土石方却一点没动,闽侯人就每天在曹德旺门口磨。有一天下着雨,曹德旺让闽侯人去买100只鸡,说要把舌头割出来吃百鸡宴,并且叫上詹镇长和翁县长。
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回事,以为在说笑。
吃饭的时候,曹德旺才说:"我可不是在说笑,百鸡宴吃完,我要跟你们打官司,你们把宏路镇的股份,赔给我吧。你们可以去看看,工期就剩20天了,闽侯人什么也没动。"
几个人也没法吃饭,放下筷子赶紧去看。这一看,镇长和县长气的跳脚,指着闽侯人大骂。
按照合同,宏路镇的股份没了是一回事,要是县里知道了,两人的"乌纱帽"也就跟着没了。于是俩人赶紧督促闽侯人,加班加点,通宵达旦地完成工作。
那段时间,闽侯人可不高兴了。逢人就说,曹德旺这个人跟狗一样。曹德旺听到后,笑一笑说:"我的确属狗的。"
等到工程结束,曹德旺把闽侯人叫到办公室,跟他说:
"我按每方2.8元的市场价付你,我是老板你打工,我不会让你吃亏,但是如果以后再出什么纰漏,我就跟你不客气。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不是我的风格。"
闽侯人一听,千恩万谢,就差一点跪下了。
从那之后,闽侯人跟定了曹德旺,福耀以后的工程,90%都是他尽心尽力去施工的。
后来,曹德旺越做越大,有了一系列稳定的供应商保障。他们乐于和福耀做生意,最重要的一条就是:
和福耀做生意,总是有得赚,而且付款及时。
商业世界的担当,不是利用优势地位攫取短期利益,而是主动建立一种公平、公正、共赢的规则。
曹德旺知道,真正的强大,不是让伙伴变得弱小,而是让伙伴与你一同强大。
未来的商业竞争,不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你如何对待你生态里的伙伴,决定了你的生态是枝繁叶茂,还是寸草不生。
3.对社会的担当:奉献,是企业家精神的终极境界
他从1983年第一次捐款至今,个人累计捐款已超过160亿元,方向全部聚焦于教育、扶贫、救灾等社会真正的痛点。他捐钱不是做做样子,而是成立了"河仁慈善基金会",开创了中国股权捐赠的先河,用专业、可持续的方式去做慈善。
那么,曹德旺第一次"做慈善"是什么时候呢?
那还是在他刚挣到一些钱,翻盖自家房子的时候。
一天傍晚,曹德旺曾经的小学老师林秉珠来到了他翻盖房子的工地。
林老师也是曹德旺最尊重的老师,当其他老师认为曹德旺不是好学生的时候,只有林老师到家里告诉曹德旺的妈妈说:"德旺不是坏孩子,只是皮,因为有太多的精力用不完。"
看见林老师来了,曹德旺赶忙迎上去问老师有什么事。
林老师原来是为了学校的桌椅而来。曹德旺小时候坐过的桌椅,经过十几年时间学校还在用,已经破破烂烂了。林老师希望跟他商量给学校捐一笔钱购买新桌椅的事,并提出把曹德旺的名字刻在新买的桌椅上。
曹德旺很谦虚地说自己发财还谈不上,只是完成了工厂的承包任务,然后跟林老师仔细算了一笔账,做好这些桌椅大概需要2000元。
"林老师,我会做好学校需要的新桌椅送去,但是请不要在课桌椅上刻我的名字"。曹德旺笑着对老师说:"捐了钱,您还要我帮忙看教室,还要被孩子们踹啊。"
林老师也笑了:"德旺,你是好孩子,当初老师没有看错。"
曹德旺补充说:"老师,学校的那些旧的课桌椅,也不要丢了,修一修还可以继续用。我听说有的村里小学的课桌椅还是用土坯做的,咱们这些旧桌椅修好,就送到村里这些小学里吧。"
"你的想法很好,真的是阿弥陀佛。"林老师的脸上绽放着幸福的光芒。
林老师的这段话,让曹德旺想到了他妈妈的一段话:"你奶奶以前念经,在佛前总是念叨这样一句话‘阿弥陀佛’。"
这时的曹德旺,感到万分幸福,他真正地感悟到他幼年时老师对他的真诚、希望与爱。也让他觉得有担当就是最大的幸福。
从此之后,他一直坚持做公益做慈善,把这份担当落实和放大,直到今天。
很多人说:"曹总,您真是慈善家。"
他的回答是:"我不是慈善家,我是企业家。企业家的事业是经营企业,企业的目的是赚钱,但赚钱只是过程,不是目的。目的是用这些钱去造福社会。"
他又说:"企业家若只想自己,社会就会抛弃你。""国家会因为有你而强大,社会会因为有你而进步,人民会因为有你而富足。这才是企业家真正的责任。"
曹德旺从对员工的担当中获得凝聚力,从对伙伴的担当中获得支撑力,从对社会的担当中获得永续的驱动力。
这种主动的担当精神,才是企业家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国商业走向伟大与卓越的基石。
三、美好,是圆满之境
我们聊了"真",那是立身之基;谈了"善",那是发展之道。现在,我们来聊聊最终那个水到渠成的结果——"美"。
要注意,这个"美",可不是刻意追求来的形象工程,不是精心策划的品牌包装,更不是自我感动的华丽辞藻。它是当你把"真"与"善"实践到极致后,生活、事业和世界回馈给你的一种自然状态,一种和谐的圆满。
就像你精心种下一棵树,悉心照料,它最终自然会枝繁叶茂,开花结果。那树荫和花香,就是"美"。
1.事业之美:从"中国制造"到"中国骄傲"
今天,你走到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几乎都能看到福耀的玻璃。奔驰、宝马、奥迪、宾利、特斯拉……这些全球顶级的汽车品牌,都成了福耀的客户。福耀玻璃,从福建小镇的一个乡镇企业,一路做到全球汽车玻璃行业的绝对霸主,市场份额全球第一。
这份事业,美在哪里?
它美在一种硬核的尊严。30年前,中国汽车玻璃市场被国外巨头垄断,它们用高昂的价格收割中国市场。是曹德旺和福耀,用30年如一日的"真"和"善",硬生生打破了这块玻璃天花板。
他把一个依赖进口的零件,做成了出口全球的拳头产品;他把一个劳动密集型的工厂,升级为拥有核心技术、自动化程度极高的智能制造企业;他甚至把工厂开到了美国、德国、俄罗斯,去全球制造业的腹地插上了中国实业的旗帜。
这意味着什么?
福耀生产的每一块玻璃,都不再仅仅是商品,而是中国实业走向全球的"名片",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升级的美丽注脚。
最伟大的商业模式,往往伴随着巨大的社会价值。当你的事业与国家进步、时代发展的脉搏同频共振时,你收获的将不仅仅是财富,更是一份载入史册的成就感。这才是事业最美的样子。
2.评价之美:从对手、员工到社会的"信任勋章"
比事业更美的,是人心。是来自四面八方、发自内心的尊重。这种声誉,花钱买不到,广告砸不出来,只能用"真"和"善"去慢慢兑换。
员工的敬爱:在福耀,许多员工一干就是一辈子。父子两代都在福耀工作的家庭比比皆是。他们不仅仅是为了一份薪水,更是出于对"曹老板"的信任和爱戴。因为他曾在危机中不抛弃他们,因为他真心实意地为他们谋福利、建宿舍、办学校。这种基于"善"的忠诚,构成了福耀最稳固的基石。
社会的敬重:"中国首善"这个名号,背后是超过160亿的真金白银捐款。但社会对他的尊重,远不止于此。人们尊重他,是因为他每一次捐款都精准投向教育、扶贫,而且全程透明,像做项目一样管理善款。
人们更尊重他,是因为他说"企业家赚钱脱贫易,企业家用钱脱贫难",他是在用经商的智慧来做慈善,追求最大的社会回报率。他活成了社会大众心中"企业家"这个词应有的样子——不仅有能力赚钱,更有智慧和社会责任感地去花钱。
这份由内而外、自上而下的巨大声誉,是曹德旺和福耀最珍贵的无形资产,是任何危机都难以撼动的"信任勋章"。
3.人生之美:"心若菩提"的坦然与自在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个人境界之美,是人生状态之美。
曹德旺小时候家境贫寒,14岁就被迫辍学;年轻时贩卖过烟丝、水果,受过无数白眼和欺侮;创业过程中,更是历经无数艰难险阻和明枪暗箭。
这样一个人,照理说很可能变得圆滑、世故、猜疑,甚至冷酷。但他没有。岁月的泥沙没有将他磨成一粒圆滑的鹅卵石,反而将他冲刷成了一块更加棱角分明、通透澄澈的"菩提子"。
他敢说真话,敢于批评行业乱象,敢于指出社会问题,不畏权势,不媚世俗。
他散尽财富,个人生活简朴,却将百亿身家奉献社会,内心富足而平和。
他问心无愧,不在意外界的任何评价,能够享受创造价值的纯粹快乐。
他的自传取名《心若菩提》,真是再贴切不过。
"菩提"在梵语中是"觉悟、智慧"的意思。"心若菩提"描述的,正是一种洞察世事后依然保持真诚,历经沧桑后依然选择善良的觉悟状态。
他收获的人生,是坦荡的、充实的、自由的。他不用伪装,不用算计,不用活在他人的眼光里。这种内心的宁静、坦荡和自在,是人生最高级的"美",是任何财富和权力都无法换来的终极幸福。
所以你看,"美"不是目标,而是结果。当你用正确的方式(真),做正确的事(善),美好的结果(美)自然会来敲门。曹德旺用他的一生证明了,商业的成功和人格的圆满不仅可以兼得,而且同根同源。
他收获的,不仅是一家伟大的企业,更是一段丰满而无憾的、真正美好的人生。
结语:心若菩提,止于至善
回看曹德旺和福耀玻璃的历程,它似乎给我们讲述了一个"过于简单"甚至"老套"的故事:一个好人,坚持做好事,最后获得了成功和尊敬。
在这个迷恋捷径、追捧神话的时代,这样的故事听起来几乎像是个"童话"。
但恰恰是这份"简单"和"老套",揭示了这个世界上最硬核、最底层的运行逻辑。所有捷径,背后都是弯路;所有算计,最终都不如真诚。
曹德旺用自己的实践,为我们重新校准了成功的定义:
成功,不是你拥有了多少财富,而是你赢得了多少信任;
成功,不是你占据了多大市场,而是你为社会创造了多少真实的价值;
成功,更不是你获得了多少头衔,而是你能否在夜深人静时,拥有一份"问心无愧"的坦然与安宁。
我们或许永远无法成为曹德旺,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当下的选择中,践行这份"真、善、美":
在选择时,多一份真,对数据和产品负责;
在合作时,多一份善,为伙伴和他人着想;
然后,怀着耐心与信心,静待那份水到渠成的美。
以真为舵,以善为桨,你终将抵达的,不仅是事业的彼岸,更是一份内心的光明与辽阔。
笔记侠深切认同曹德旺先生"真、善、美"的经营理念,并致力于将他毕生积累的经营智慧系统提炼、传承发扬。
11月7-8日,让我们走进福州,与曹德旺先生面对面,聆听他的经营智慧,走访福耀集团、福耀科技大学,更将在千年古刹万福寺中禅修静心、启迪思维。
这不仅是一场课程,更是一场关于商道、禅道与人道的觉醒之旅。
仅限少数决策者同行。期待与你共赴这场思想与经营的双重升华。
立即扫码报名,与曹德旺一起,悟透明之道、做坚实企业、成美好事业。
参考资料:
《心若菩提(增订本)》,作者:曹德旺,人民出版社出版。
好文阅读推荐:
曹德旺的善良,让日本人下跪致谢
曹德旺:有多少心,就能办多少事
分享、点赞、在看,3连3连!
专业的股票配资价格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